一、流脑的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是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打喷嚏、咳嗽等形式,使病菌随飞沫进入其他人呼吸道而感染。根据脑膜炎奈瑟菌群特异性抗原—荚膜多糖的不同,一般将脑膜炎奈瑟菌群分为 13 个血清群,其中以 A、B、C 三群常见,占流行病例的 90%以上。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
二、流脑的报告
流脑为乙类传染病,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任何临床诊断为流脑的病例(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城市必须在 6 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 12 小时以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网报前应先及时向疾控中心进行电话报告。
流脑暴发是指在一个潜伏期(7天)内,一个单位、学校、村或居委会等出现2例以上确诊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1例C群流脑病例。出现暴发或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疫情时,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有关程序逐级上报。
三、流脑的监测
(一)医疗机构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咽拭子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开展流脑病原、血清学诊断和药敏实验。
(二)收集流脑病例的脑脊液或急性期血液标本或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要求以县为单位的报告首例病人必须采样,出现流行时病例的标本采集率要达到 50%以上。在发现流脑首例病例后应在病例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前采集10—20人咽拭子标本,分离到的菌株要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鉴定,必要时送国家实验室鉴定。
(三)发现首例病例后,对病例所在县(市、区)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四)当出现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 7 天内发现 2例或 2 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 1 个乡镇 14 天内发现 3 例或 3 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 1 个县 1 个月内发现 5 例或 5 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主动监测范围、频次和持续时间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突然寒战、高热、全身疼痛、头痛、淤点淤斑等症状的病人,实行“零病例”日报告制度。
2、发生疫情的学校,应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要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3、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应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四、流脑的防控
(一)接种疫苗
合理选择应急接种的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为 C 群,使用 A+C 群流脑疫苗;如果无菌群检测结果,可首选 A+C 群流脑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仅为 A 群,可使用 A 群流脑疫苗,也可使用 A+C 群流脑疫苗。
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规定,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6月龄、9月龄各接种1剂,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2剂次,分别于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
(二)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至少 7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并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
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
(三)疫点消毒与个人防护。
应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对社区、学校、工地等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社区、学校、工地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 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定期开窗保持通风。
(供稿:江油市第五人民医院陈正扬)
|